epoll相关知识

2018/12/26

epoll相关知识

epoll工作原理

epoll系统调用方法

int epoll_create(int size); //建立一个epoll对象。参数size是内核保证能够正确处理的最大句柄数,多于这个最大数时内核可不保证效果

int epoll_ctl(int epfd, int op, int fd, struct epoll_event *event); //可以操作上面建立的epoll,例如,将刚建立的socket加入到epoll中让其监控,或者把 epoll正在监控的某个socket句柄移出epoll,不再监控它等等

int epoll_wait(int epfd, struct epoll_event *events,int maxevents, int timeout); //epoll_wait在调用时,在给定的timeout时间内,当在监控的所有句柄中有事件发生时,就返回用户态的进程

  • 在调用epoll_create后,内核就已经在内核态开始准备帮你存储要监控的句柄了,每次调用epoll_ctl只是在往内核的数据结构里塞入新的socket句柄;epoll在被内核初始化时(操作系统启动),同时会开辟出epoll自己的内核高速cache区,用于安置每一个我们想监控的socket,这些socket会以红黑树的形式保存在内核cache里,以支持快速的查找、插入、删除。这个内核高速cache区,就是建立连续的物理内存页,然后在之上建立slab层,简单的说,就是物理上分配好你想要的size的内存对象,每次使用时都是使用空闲的已分配好的对象

  • 当我们执行epoll_ctl时,除了把socket放到epoll文件系统里file对象对应的红黑树上之外,还会给内核中断处理程序注册一个回调函数,告诉内核,如果这个句柄的中断到了,就把它放到准备就绪list链表里。所以,当一个socket上有数据到了,内核在把网卡上的数据copy到内核中后就来把socket插入到准备就绪链表里了

  • 通常情况下即使我们要监控百万计的句柄,大多一次也只返回很少量的准备就绪句柄而已,所以,epoll_wait仅需要从内核态copy少量的句柄到用户态而已

每一个epoll对象都有一个独立的eventpoll结构体,用于存放通过epoll_ctl方法向epoll对象中添加进来的事件。

这些事件都会挂载在红黑树中,如此,重复添加的事件就可以通过红黑树而高效的识别出来(红黑树的插入时间效率是lgn,其中n为树的高度)。

而所有添加到epoll中的事件都会与设备(网卡)驱动程序建立回调关系,也就是说,当相应的事件发生时会调用这个回调方法。这个回调方法在内核中叫ep_poll_callback,它会将发生的事件添加到rdlist双链表中。

epoll为什么使用红黑树 因为epoll要求快速找到某个句柄,因此首先是一个Map接口,候选实现:

哈希表 O(1) 红黑树 O(lgn) 跳表 近似O(lgn) 据说老版本的内核和FreeBSD的Kqueue使用的是哈希表. 个人理解现在内核使用红黑树的原因:

哈希表. 空间因素,可伸缩性.

(1)频繁增删. 哈希表需要预估空间大小, 这个场景下无法做到. 间接影响响应时间,假如要resize,原来的数据还得移动.即使用了一致性哈希算法, 也难以满足非阻塞的timeout时间限制.(时间不稳定)

(2) 百万级连接,哈希表有镂空的空间,太浪费内存. 跳表. 慢于红黑树. 空间也高. 红黑树. 经验判断,内核的其他地方如防火墙也使用红黑树,实践上看性能最优.

在epoll中,对于每一个事件,都会建立一个epitem结构体,如下所示:

struct epitem{
    struct rb_node  rbn;//红黑树节点
    struct list_head    rdllink;//双向链表节点
    struct epoll_filefd  ffd;  //事件句柄信息
    struct eventpoll *ep;    //指向其所属的eventpoll对象
    struct epoll_event event; //期待发生的事件类型
}

下面图的左上角文字写错了,应该是双向链表的每个节点都是基于epitem结构中的rdllink成员。

epoll_struct

epoll、select、poll对比

1. select

select的几大缺点:

(1). 每次调用select,都需要把fd集合从用户态拷贝到内核态,这个开销在fd很多时会很大 (2). 同时每次调用select都需要在内核遍历传递进来的所有fd,这个开销在fd很多时也很大 (3). select支持的文件描述符数量太小了,默认是1024

2. poll

poll的实现和select非常相似,只是描述fd集合的方式不同,poll使用pollfd结构而不是select的fd_set结构,其他的都差不多

3. epoll

epoll既然是对select和poll的改进,就应该能避免上述的三个缺点。那epoll都是怎么解决的呢?在此之前,我们先看一下epoll和select和poll的调用接口上的不同,select和poll都只提供了一个函数——select或者poll函数。而epoll提供了三个函数,epoll_create,epoll_ctl和epoll_wait,epoll_create是创建一个epoll句柄;epoll_ctl是注册要监听的事件类型;epoll_wait则是等待事件的产生。

  对于第一个缺点,epoll的解决方案在epoll_ctl函数中。每次注册新的事件到epoll句柄中时(在epoll_ctl中指定EPOLL_CTL_ADD),会把所有的fd拷贝进内核,而不是在epoll_wait的时候重复拷贝。epoll保证了每个fd在整个过程中只会拷贝一次。

  对于第二个缺点,epoll的解决方案不像select或poll一样每次都把current轮流加入fd对应的设备等待队列中,而只在epoll_ctl时把current挂一遍(这一遍必不可少)并为每个fd指定一个回调函数,当设备就绪,唤醒等待队列上的等待者时,就会调用这个回调函数,而这个回调函数会把就绪的fd加入一个就绪链表)。epoll_wait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在这个就绪链表中查看有没有就绪的fd(利用schedule_timeout()实现睡一会,判断一会的效果,和select实现中的第7步是类似的)。

  对于第三个缺点,epoll没有这个限制,它所支持的FD上限是最大可以打开文件的数目,这个数字一般远大于2048,举个例子,在1GB内存的机器上大约是10万左右,具体数目可以cat /proc/sys/fs/file-max察看,一般来说这个数目和系统内存关系很大。    要比较epoll相比较select高效在什么地方,就需要比较二者做相同事情的方法。

要完成对I/O流的复用需要完成如下几个事情:

1.用户态怎么将文件句柄传递到内核态?

2.内核态怎么判断I/O流可读可写?

3.内核怎么通知监控者有I/O流可读可写?

4.监控者如何找到可读可写的I/O流并传递给用户态应用程序?

5.继续循环时监控者怎样重复上述步骤?

搞清楚上述的步骤也就能解开epoll高效的原因了。

select的做法:

步骤1的解法:select创建3个文件描述符集,并将这些文件描述符拷贝到内核中,这里限制了文件句柄的最大的数量为1024(注意是全部传入—第一次拷贝);

步骤2的解法:内核针对读缓冲区和写缓冲区来判断是否可读可写,这个动作和select无关;

步骤3的解法:内核在检测到文件句柄可读/可写时就产生中断通知监控者select,select被内核触发之后,就返回可读可写的文件句柄的总数;

步骤4的解法:select会将之前传递给内核的文件句柄再次从内核传到用户态(第2次拷贝),select返回给用户态的只是可读可写的文件句柄总数,再使用FD_ISSET宏函数来检测哪些文件I/O可读可写(遍历);

步骤5的解法:select对于事件的监控是建立在内核的修改之上的,也就是说经过一次监控之后,内核会修改位,因此再次监控时需要再次从用户态向内核态进行拷贝(第N次拷贝)

epoll的做法:

步骤1的解法:首先执行epoll_create在内核专属于epoll的高速cache区,并在该缓冲区建立红黑树和就绪链表,用户态传入的文件句柄将被放到红黑树中(第一次拷贝)。

步骤2的解法:内核针对读缓冲区和写缓冲区来判断是否可读可写,这个动作与epoll无关;

步骤3的解法:epoll_ctl执行add动作时除了将文件句柄放到红黑树上之外,还向内核注册了该文件句柄的回调函数,内核在检测到某句柄可读可写时则调用该回调函数,回调函数将文件句柄放到就绪链表。

步骤4的解法:epoll_wait只监控就绪链表就可以,如果就绪链表有文件句柄,则表示该文件句柄可读可写,并返回到用户态(少量的拷贝);

步骤5的解法:由于内核不修改文件句柄的位,因此只需要在第一次传入就可以重复监控,直到使用epoll_ctl删除,否则不需要重新传入,因此无多次拷贝。 简单说:epoll是继承了select/poll的I/O复用的思想,并在二者的基础上从监控IO流、查找I/O事件等角度来提高效率,具体地说就是内核句柄列表、红黑树、就绪list链表来实现的

epoll在LT和ET模式下的读写方式

在一个非阻塞的socket上调用read/write函数, 返回EAGAIN或者EWOULDBLOCK(注: EAGAIN就是EWOULDBLOCK) 从字面上看, 意思是:EAGAIN: 再试一次,EWOULDBLOCK: 如果这是一个阻塞socket, 操作将被block,perror输出: Resour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

总结:

这个错误表示资源暂时不够,能read时,读缓冲区没有数据,或者write时,写缓冲区满了。遇到这种情况,如果是阻塞socket,read/write就要阻塞掉。而如果是非阻塞socket,read/write立即返回-1, 同时errno设置为EAGAIN。 所以,对于阻塞socket,read/write返回-1代表网络出错了。但对于非阻塞socket,read/write返回-1不一定网络真的出错了。可能是Resour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。这时你应该再试,直到Resource available。

综上,对于non-blocking的socket,正确的读写操作为:

读:忽略掉errno = EAGAIN的错误,下次继续读

写:忽略掉errno = EAGAIN的错误,下次继续写

对于select和epoll的LT模式,这种读写方式是没有问题的。但对于epoll的ET模式,这种方式还有漏洞。

epoll的两种模式LT和ET

二者的差异在于level-trigger模式下只要某个socket处于readable/writable状态,无论什么时候进行epoll_wait都会返回该socket;而edge-trigger模式下只有某个socket从unreadable变为readable或从unwritable变为writable时,epoll_wait才会返回该socket。

所以,在epoll的ET模式下,正确的读写方式为: 读:只要可读,就一直读,直到返回0,或者 errno = EAGAIN 写:只要可写,就一直写,直到数据发送完,或者 errno = EAGAIN

正确的读

n = 0;
while ((nread = read(fd, buf + n, BUFSIZ-1)) > 0) {
    n += nread;
}
if (nread == -1 && errno != EAGAIN) {
    perror("read error");
}

正确的写

int nwrite, data_size = strlen(buf);
n = data_size;
while (n > 0) {
    nwrite = write(fd, buf + data_size - n, n);
    if (nwrite < n) {
        if (nwrite == -1 && errno != EAGAIN) {
            perror("write error");
        }
        break;
    }
    n -= nwrite;
}

正确的accept,accept 要考虑 2 个问题

(1) 阻塞模式 accept 存在的问题 考虑这种情况:TCP连接被客户端夭折,即在服务器调用accept之前,客户端主动发送RST终止连接,导致刚刚建立的连接从就绪队列中移出,如果套接口被设置成阻塞模式,服务器就会一直阻塞在accept调用上,直到其他某个客户建立一个新的连接为止。但是在此期间,服务器单纯地阻塞在accept调用上,就绪队列中的其他描述符都得不到处理。

解决办法是把监听套接口设置为非阻塞,当客户在服务器调用accept之前中止某个连接时,accept调用可以立即返回-1,这时源自Berkeley的实现会在内核中处理该事件,并不会将该事件通知给epool,而其他实现把errno设置为ECONNABORTED或者EPROTO错误,我们应该忽略这两个错误。

(2)ET模式下accept存在的问题 考虑这种情况:多个连接同时到达,服务器的TCP就绪队列瞬间积累多个就绪连接,由于是边缘触发模式,epoll只会通知一次,accept只处理一个连接,导致TCP就绪队列中剩下的连接都得不到处理。

解决办法是用while循环抱住accept调用,处理完TCP就绪队列中的所有连接后再退出循环。如何知道是否处理完就绪队列中的所有连接呢?accept返回-1并且errno设置为EAGAIN就表示所有连接都处理完。

综合以上两种情况,服务器应该使用非阻塞地accept,accept在ET模式下的正确使用方式为:

while ((conn_sock = accept(listenfd,(struct sockaddr *) &remote, (size_t *)&addrlen)) > 0) {
    handle_client(conn_sock);
}
if (conn_sock == -1) {
    if (errno != EAGAIN && errno != ECONNABORTED && errno != EPROTO && errno != EINTR)
    perror("accept");
}

一道腾讯后台开发的面试题 使用Linuxepoll模型,水平触发模式;当socket可写时,会不停的触发socket可写的事件,如何处理?

第一种最普遍的方式: 需要向socket写数据的时候才把socket加入epoll,等待可写事件。 接受到可写事件后,调用write或者send发送数据。 当所有数据都写完后,把socket移出epoll。

这种方式的缺点是,即使发送很少的数据,也要把socket加入epoll,写完后在移出epoll,有一定操作代价。

一种改进的方式: 开始不把socket加入epoll,需要向socket写数据的时候,直接调用write或者send发送数据。如果返回EAGAIN,把socket加入epoll,在epoll的驱动下写数据,全部数据发送完毕后,再移出epoll。

这种方式的优点是:数据不多的时候可以避免epoll的事件处理,提高效率

epoll ET模式的示例

#include <sys/socket.h>
#include <sys/wait.h>
#include <netinet/in.h>
#include <netinet/tcp.h>
#include <sys/epoll.h>
#include <sys/sendfile.h>
#include <sys/stat.h>
#include <unistd.h>
#include <stdio.h>
#include <stdlib.h>
#include <string.h>
#include <strings.h>
#include <fcntl.h>
#include <errno.h> 

#define MAX_EVENTS 10
#define PORT 8080

//设置socket连接为非阻塞模式
void setnonblocking(int sockfd) {
    int opts;

    opts = fcntl(sockfd, F_GETFL);
    if(opts < 0) {
        perror("fcntl(F_GETFL)\n");
        exit(1);
    }
    opts = (opts | O_NONBLOCK);
    if(fcntl(sockfd, F_SETFL, opts) < 0) {
        perror("fcntl(F_SETFL)\n");
        exit(1);
    }
}

int main(){
    struct epoll_event ev, events[MAX_EVENTS];
    int addrlen, listenfd, conn_sock, nfds, epfd, fd, i, nread, n;
    struct sockaddr_in local, remote;
    char buf[BUFSIZ];

    //创建listen socket
    if( (listenfd = socket(AF_INET, SOCK_STREAM, 0)) < 0) {
        perror("sockfd\n");
        exit(1);
    }
    setnonblocking(listenfd);
    bzero(&local, sizeof(local));
    local.sin_family = AF_INET;
    local.sin_addr.s_addr = htonl(INADDR_ANY);;
    local.sin_port = htons(PORT);
    if( bind(listenfd, (struct sockaddr *) &local, sizeof(local)) < 0) {
        perror("bind\n");
        exit(1);
    }
    listen(listenfd, 20);

    epfd = epoll_create(MAX_EVENTS);
    if (epfd == -1) {
        perror("epoll_create");
        exit(EXIT_FAILURE);
    }

    ev.events = EPOLLIN;
    ev.data.fd = listenfd;
    if (epoll_ctl(epfd, EPOLL_CTL_ADD, listenfd, &ev) == -1) {
        perror("epoll_ctl: listen_sock");
        exit(EXIT_FAILURE);
    }

    for (;;) {
        nfds = epoll_wait(epfd, events, MAX_EVENTS, -1);
        if (nfds == -1) {
            perror("epoll_pwait");
            exit(EXIT_FAILURE);
        }

        for (i = 0; i < nfds; ++i) {
            fd = events[i].data.fd;
            if (fd == listenfd) {
                while ((conn_sock = accept(listenfd,(struct sockaddr *) &remote,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size_t *)&addrlen)) > 0) {
                    setnonblocking(conn_sock);
                    ev.events = EPOLLIN | EPOLLET;
                    ev.data.fd = conn_sock;
                    if (epoll_ctl(epfd, EPOLL_CTL_ADD, conn_sock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&ev) == -1) {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error("epoll_ctl: add")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xit(EXIT_FAILURE);
    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    if (conn_sock == -1) {
                    if (errno != EAGAIN && errno != ECONNABORTED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&& errno != EPROTO && errno != EINTR)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error("accept");
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    continue;
            }  
            if (events[i].events & EPOLLIN) {
                n = 0;
                while ((nread = read(fd, buf + n, BUFSIZ-1)) > 0) {
                    n += nread;
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    if (nread == -1 && errno != EAGAIN) {
                    perror("read error");
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    ev.data.fd = fd;
                ev.events = events[i].events | EPOLLOUT;
                if (epoll_ctl(epfd, EPOLL_CTL_MOD, fd, &ev) == -1) {
                    perror("epoll_ctl: mod");
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if (events[i].events & EPOLLOUT) {
                sprintf(buf, "HTTP/1.1 200 OK\r\nContent-Length: %d\r\n\r\nHello World", 11);
                int nwrite, data_size = strlen(buf);
                n = data_size;
                while (n > 0) {
                    nwrite = write(fd, buf + data_size - n, n);
                    if (nwrite < n) {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f (nwrite == -1 && errno != EAGAIN) {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error("write error");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reak;
    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        n -= nwrite;
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    close(fd);
  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}

    return 0;
}

Post Directory